山城鎮,因城北建于漢晉時期的高句麗古城而得名,距今約1700余年,是唐時期渤海國五大交通要道之一,是遼金時期形成的東疆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稱坊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爾居住地,五世祖諸宴出生地。光緒五年(1879年)圍場解禁,于海龍城設盛京圍場總管衙門,其右翼協領駐山城鎮。民國十七年(1928年)東邊道鎮守使行署由安東遷駐山城鎮,因而山城鎮人口大增,商賈云集,成為著名商埠重鎮。十里長街、店鋪林立、夜市通宵、八大商號,長城內外眾所周知,素有“小奉天”美譽。解放后,百貨、醫藥、食品、輕工等國有三級批發站應有盡有,成為梅河口西部連接遼寧省物資資源集散地。先后被評為全國重點鎮、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與試點單位、全國文明鎮和省新農村建設試點單位、省“十強鎮”、省“百鎮建設”工程首批試點鎮、省級衛生鎮。2013年被省委、省政府列為特色城鎮化示范鎮、擴權強鎮試點鎮。
山城鎮位于梅河口市西25公里,地處遼寧吉林兩省交界。全鎮轄區面積156.6平方公里,轄3個社區、32個行政村,總人口6.2萬人。現有耕地9萬畝,其中水田3.8萬畝,旱田5.2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玉米。西南端與國家級濕地公園磨盤山水庫毗鄰,水利灌溉設施完備,有南北兩條干渠,小一、小二型水庫各1座,塘壩27座,水域面積200公頃,水源豐富,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為工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條件,梅河大米暢銷國內大中城市,是國內少有優質米生產基地。2000年與花園鄉合并,2005年與大灣鎮合并,是方圓百里內少有的區域大鎮,輻射帶動兩省四縣100多萬人口。
山城鎮商貿繁榮、市場活躍,糧食、蔬菜交易量大、面廣,3000個商業網點遍布全鎮,門市房面積達20萬平方米,是梅河口市西部區域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鎮內有吉林萬通藥業、海山紙業、中糧集團國家糧儲庫、通化社會福利院、正方牧業、省水利工程處、省石油總公司山城鎮儲運公司等國家、省、地、市屬企業40余家。
近年來,山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道路工程:對山城大街、站前路及支次巷路進行改造,使鎮區道路及兩側人行道全部硬化。供水工程:利用梅河口市“引龍入梅 ”輸水管線,建設日供水5000噸的凈水廠,鎮區3.5萬人喝上安全優質水。供熱工程:設計總負荷202MW,總供熱面積120萬平方米,實現了鎮區60萬平方米集中供暖全覆蓋。中心幼兒園工程:投資5100萬元,建設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0平方米,設有幼兒公寓、教學樓、藝術學習訓練樓、幼兒及職工食堂。建成后可容納幼兒1200多名,徹底改變鎮城區現有幼兒園位置分散、規模小、設施陳舊和管理不規范的現狀,將成為全省最大的民辦幼兒園。安居工程:先后建成山城名苑、富源小區、陽光家園、中心花園、鳳辰北苑等高標準住宅小區,全鎮樓房總建面積達到80萬平方米,承載戶數達到5200戶,現代化小城市的總體框架初見規模。山城鎮政府抓住“統籌推進城鎮化”建設這一契機,結合實際,編制了《山城鎮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山城鎮城鎮建設規劃》、《山城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山城鎮商貿特色規劃》,在城區現有建設格局的基礎上,確定了“一軸一帶四分區”的城鎮發展新格局。一軸:即鎮區以山城大街為主要發展軸線,兩側集中建設鎮區的主要公共設施和生產設施。一帶:即建設濱河綠化景觀帶,對輝發河兩岸進行規劃整治,改造成帶狀公園;四分區:即北部對外貿易物流園區、中部商貿、行政辦公區,東北部科教園區,東部工業園區。全鎮工業用地指標達到4500畝,為投資和發展項目奠定了有利條件。
山城鎮具有四大發展優勢,一是區位優勢:因渤海國古城遺址城子山而得名,素有“小奉天”之稱,位于梅河口市區西部25公里處,是吉林省與遼寧省東南交界的門戶,域內沈吉鐵路、吉沈高速公路、公路國道202線繞境穿越,是吉林、黑龍江通往遼寧的重要交通要道,區位已進入“沈陽、吉林、長春”2小時經濟圈。二是體制優勢:山城鎮作為擴權試點鎮,被賦予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人口集聚、產業集群、結構合理、體制創新、社會和諧的現代新型小城市,與梅河口市形成了分工有序、優勢互補的空間格局。三是環境優勢:山城鎮擁有便捷的政務服務環境、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山城將為承接產業轉移保駕護航。四是人力優勢:山城鎮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可以滿足各類企業用工需求。
山城鎮先后被評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與發展試點單位、全國首批建設重點鎮、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鎮、全國文明鎮、省級經濟十強鎮。2013年被吉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統籌推進城鎮化省級示范鎮、擴權強鎮試點鎮。目前,山城鎮在享受省級“十強鎮”優惠政策、示范鎮優惠政策、朝鮮族民族鄉鎮政策以及梅河口市關于支持示范城鎮建設鼓勵政策的同時,還享受吉林省擴權強鎮相關政策。
責任編輯: